从大学到社会的那些日子
软件学院2016届java2毕业生 余进
编者按:《南工好校友》立足于刊登南工优秀毕业生的自述和故事,讲述自己的大学经历、母校情、就创业经历、对母校和在校生的意见建议均可,欢迎推荐或来稿。本期余进同学的约稿得到了梁智学老师的大力支持,一并致谢。
时光荏苒,转眼间再也不能以学生的身份自称了。如若以往,或许还可以在十五号楼的课堂里细细聆听老师们的教诲,走在老校区的小道上,亲眼去感受着毓秀园的荷花盛开。
本人姓余名进,软件学院java2班的一介草民。在校期间,曾获得过一次一等奖学金和三等奖学金。如今毕业一年之际,回首四年,经历了很多,收获了很多。理工的四年,留给了我很多的回忆,我想这些都是我一生难得的财富。
初入大学,我们在烈日的图晒中经历着从高中到大学的身份洗礼,军训完的那张合照仿佛在正式宣告我已经成为一名理工的大学生。很庆幸理工给了我成为一名IT人的土壤,鄙人不才,很感谢才入大学遇到的老师们对我的悉心指导,让我能够很明确的知道大学应该干什么,未来会去做什么。还记得第一次上C语言的时候一脸懵逼的看着电脑,对于一个刚出应试教育中脱离出来的高中生,电脑完全是一个新物种。当时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IT人,是C语言老师带我进入编程的世界。第一次在屏幕上运行处hello world的时候那种惊喜现在也很难忘却,从此便对编程产生了兴趣。或许这么长时间一直让我不忘初心的原因就是在经历N多调试后成功的那种惊喜。曾记得第一次历经一夜,亲手用C敲出来属于自己的图书管理系统的时候,大舒一口气,抱着电脑,如获至宝。
在后来的岁月,便在朋友的推荐下加入了软件学院的创新基地,创新基地算是软件学院的人才孵化园,在这里结实了很多志同道合之士,完善的培训制度帮带制度都很好的帮助我们去成长。概述大学时光,蛮多迷茫时候,在这里找到目标,又一次重新拿起书本,细研技术。我本身是一名java coder,加入的也是一个同样搞java的工作室。学长们给我指导应该去学什么,去往哪一块进行攻坚,其实还是蛮建议学弟学妹们有机会的话还是找一个有氛围的地方毕竟人是群居动物,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宿舍迷茫并非长久之计,我们终将脱离校园,走向社会。所以找一群志同道合之人,共同进步还是蛮重要的。
刚开始学习java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看视频在学习,后来发现看视频入门很快,但是很多时候,眼高手低便成了这门学习方法最大的漏洞。那时候的我经常在视频中迷失,以为看完就学会了,其实不然,更多时候我们只是略懂略懂而已,作为一名工科生,眼高手低是大忌,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亲手动手去写这些代码,这样我们才能了解这些技术的应用场景。身在软件学院的都知道,我们这行其实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广,我们往往砸下了大部分精力,却还是感觉所学甚多,无从下手,这时候便开始迷茫,每一个coder monkey都会经历这些过程。所以更多的时候掌握阅读文档去学习能帮助我们更快速的第一手了解到技术,更多是实践帮助我们去更深层次的利用这些技术去适用到我们的项目中去。
大三之时,鄙人有幸结识梁智学老师,我们亦师亦友,会畅谈技术,也会聊及生活小事,在梁老师的帮助下,我开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项目,奇观项目管理系统。刚开始接项目的时候,心中还是很欣喜的,感觉自己的这么长时间的积淀似乎有机会可以展露一下拳脚了。
但是过程却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最初架构设计的时候,由于第一次将自己的知识系统化实用,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学习的时候都很零散,于是开始参考别人的项目,别人的设计思路,去了解如何系统的利用这些知识去编写这个项目。经过日夜苦熬终于搭好了这套架构,二话不说,立马开干。然而这个项目没有前端也是一件比较头疼的事情,作为一名年轻后端,前端的空白是我一直以来的伤痛。随着项目工期的逼近,也不方便去麻烦别人,便只能自己动手了,于是乎打开w3cshool便开始我的前端之旅,熬夜苦读起来,迅速的了解文档,然后赶紧实用到项目中。
过程诸多艰难,但是不负辛劳,终于在21天的时候完成了这套系统,交付于人。那一刻,回首21天,才明白工科就是要实践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将我们散乱的知识系统化。
大三结束,四周人群如鸟兽般散去,有去北京,有去上海,有去广东,大家纷纷开始自己的实习生活,我自然也成为这群人中的一个。当时看了看公司,想了想未来,便提起背包去往了帝都。对于帝都的向往之情和帝都的残酷之状似乎成了鲜明的对比,几千万个理想在这里飘散,大家都在这里追逐,企望寻找到最希望看到的自己。这个离理想和现实最近的地方,确实很残酷,租房,吃饭,一系列现实的问题都在挑战着我们。找了个落脚,便开始找工作的旅程,开始面的几家的公司都不是怎么好,杂乱的办公环境和偏远的交通似乎都和预想的差距很大。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寻找自己想去的公司。
终于,9月21号,接到了学科网的面试邀请,去往公司面试的之前特地百度了一下学科网,作为互联网K12教育界的领头企业与心中的期望公司还是蛮吻合的。面试过程中与主管一拍即合,似乎多久未遇之老友,相交甚欢,当下便发了offer,很庆幸第一份实习工作主管很赏识给了9K的工资,在学科网的工作中,也遇到很多技术上的问题,比如代码不规范,写出来代码的性能有问题。主管都一一为我讲解,后来便狠下心要更快的提高一下自己,上班之余回到家中,便拿起薄弱的地方,继续攻坚。终于在工作中站稳脚跟,写代码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到学校项目中所不曾考虑到的问题,比如代码的可扩展性,代码的性能,写的系统是否健壮,是否有安全漏洞等等方面。
在学科网实习一年之后,感觉积淀的已经差不多了,便想去看看有没有机会去往其他更好的发展,很庆幸,在这段新的找工作之旅中有机会加入了新浪商业产品技术部(互联网广告)。初入新浪,便被安排到比较核心的部门,主要从事广告方面业务的开发。闲暇的时光似乎和大家对互联网公司一如既往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出入。新主管只是让我们看代码熟悉业务,却并未布置什么具体的开发任务,疑惑不堪,问主管,主管笑而不语,似藏玄机。这与以往的实践认知仿佛不同。蒙着头的我便只有熟悉部门的业务,了解项目的所用技术,项目的架构,以及代码风格。终于在休息了一个月后,部门的开发任务来了,用到的东西都是这一个月来所看到的东西,此刻似乎明白了那长达一个月的时间是干嘛的了,原来场景的复杂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如若一上手就进入开发任务,想必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能用的,不说会有很多问题,或许还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任何即将开始的计划都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徒手上阵肯定面临的是挫败。如果那段闲暇时光就这么拿去消费了,面临的开发任务肯定是不能完成的。 此刻才明白主管的良苦用心。
随着在新浪一年工作生活的结束,才发现已经离校工作一年,这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让我迄今还很留念在学校的学习生涯,是理工给了我成长,给了我做梦的机会。是理工培育我成为了一个IT工程师,能够干自己想做的事情。时值理工三十年校庆,希望理工能够越办越好,培养更多的人才,让更多有填志愿到理工的人有一个好的未来,给更多怀揣梦想的青年人一个飞跃的跳板。